不背“锅”(一):曹操刺董

曹操:这个“锅”我不背

  《三国演义》中曹操刺杀董卓的故事,为广大读者所熟知。它以曹操为中心,前后包括接受伪职、孟德献刀、亡命中牟、误杀吕氏等情节,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故事链。但细究其中原委,这不免是一种脱离历史的小说虚构法。

前言

  小说《三国演义》中,有许多虚构的情节,它们大多是为了情节发展或塑造人物的需要,从而使剧情跌宕起伏、引人入胜。这一系列就是把《三国演义》中不同于《三国志》等正史的部分拿出来分析比对,其中不乏趣味,仅仅是我个人的兴趣。

董卓咋来了

  董卓进京无疑是三国时期那段混乱历史的开端。那么董卓不在自己的凉州好好待着,要知道,未得圣旨武将擅自带兵进京可是诛九族的死罪。董卓当然知道,所以他进京是有人需要他进京。汉灵帝中平六年(189年),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谋诛诸阉官,太后不从。于是,朝廷征召董卓使将兵到京师,并密令董卓上书曰:”中常侍张让等窃幸乘宠,浊乱海内。昔赵鞅兴晋阳之甲,以逐君侧之恶。臣辄鸣钟鼓如洛阳,即讨让等。”(文出《三国志·董二袁刘传》)准备胁迫太后。事泄,董卓未至,何进已经被张让等宦官谋杀。董卓于北邙山迎救了皇帝,后还宫。

  董卓拒不退兵,“公诸人为国大臣,不能匡正王室,至使国家播荡,何却兵之有!”(文出《资治通鉴》)便随帝入宫,自此,狼子野心逐渐暴露。

董卓真是太坏了

  董卓进入洛阳以后,行废立之事,党同伐异,权倾朝野,“遂废帝为弘农王。寻又杀王及何太后。”(文出《三国志·董二袁刘传》)至于董卓具体干了什么,读过三国演义肯定都了解,这里就不赘述了,给出史书的部分记载:“性残忍不仁,遂以严刑胁众,睚眦之隙必报,人不自保。尝遣军到阳城,时適二月社,民各在其社下,悉就断其男子头,驾其车牛,载其妇女财物,以所断头系车辕轴,连轸而还洛,云攻贼大获,称万岁。入开阳城门,焚烧其头,以妇女与甲兵为婢妾。至于奸乱宫人公主。”(文出《三国志·董二袁刘传》)

  董卓凶逆如此,当时想杀董卓者何止千千万万,但这件事确实不好完成。其实董卓刚进洛阳时,手中只有不到三千的凉州兵,凉州军是董卓的嫡系部队,是董卓从凉州带出来的,跟着董卓打过不少仗,也有地域上的亲近关系.重要人物如段煨牛辅胡轸等,而牛辅的部下又有李傕郭汜张济贾诩等人。相对于牛辅来说,大概这些人的名气更大一些。凉州兵虽向来以骁勇著称,又久经沙场,但仍未有与朝廷抗衡的实力。哦对,这里有一点忘记说了,何进除了董卓,还征召了另外两支军队入京,一支是武猛都尉丁原,还有一支是东郡太守桥瑁,这就为董卓后来祸乱朝政埋下了伏笔。

  那么董卓是如何使用手段把这些势力全部拿下的呢?第一,挟天子以令诸侯。(事实上董卓比曹操更早用这种方法,但是曹操显然比董卓要聪明得多),这也是他行废立之事的目的之一。第二,收编何进旧部。何进官拜大将军,他被杀后,他所率领的军队群龙无首,(袁绍最大的错误就是没有收编了何进的部下)董卓伺机拉拢并收编了何进部将吴匡以及车骑将军何苗的部队。第三,收编丁原的军队。那么丁原就不能活着,这时候一个重要人物吕布出场了。他选择了对自己利益最大的方式———杀丁原,投董卓。至此,朝廷中没有任何人再能跟董卓争权或者抗衡。

为啥董卓这么难杀

  那么刺杀董卓到底现不现实?第一,刺杀董卓需要一个身手好的武将,但是当时军队都被董卓控制,更别提有即战力的武将了。第二,董卓这个人生性多疑,还怕死,每次出门都带很多护卫,“卓常乘小车,携猛士数百人持戟盾卫左右”(文出《后汉书·董卓传》),更何况还有三国最强武将之一的吕布当保镖,想刺杀他难于登天。但是,当时还真有人去干了这件事,当然,并不是曹操。

  献帝初平二年(191年),董卓废立皇帝,引起了关东诸侯的讨伐。在此背景下,伍孚(一作伍琼)穿着朝服怀佩刀见董卓,欲行刺,不中,最终为董卓所害。裴松之注引谢承《后汉书》云:
  孚着小铠,于朝服里挟佩刀见卓,欲伺便刺杀之。语阙辞去,卓送至阁中,孚因出刀刺之。卓多力,退却不中,即收孚。卓曰:“卿欲反邪?”孚大言曰:“汝非吾君,吾非汝臣,何反之有?汝乱国篡主,罪盈恶大,今是吾死日,故来诛奸贼耳,恨不车裂汝于市朝以谢天下。”遂杀孚。
  值得注意的是,伍孚此人,还是袁绍的一位好朋友。根据《三国志·袁绍传》所记载:袁绍“又好游侠,与张孟卓、何伯求、吴子卿、许子远、伍德瑜等皆为奔走之友。”其中的伍德瑜,便是伍孚。当然还有郑泰何颙种辑荀攸等人,(这些人并非被董卓直接所杀),在此不再赘述。

曹操家中坐,“锅从天上来”

  回到最初的问题,曹操那么鸡贼的一个人,他当然明白这是个稳赔不赚的买卖,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嘛,所以曹操并没有刺杀董卓。我们先来看看罗贯中《三国演义》的描写:

废汉帝陈留践位 谋董贼孟德献刀(节选)

  时袁绍在渤海,闻知董卓弄权,乃差人赍密书来见王允。书略曰:“卓贼欺天废主,人不忍言;而公恣其跋扈,如不听闻,岂报国效忠之臣哉?绍今集兵练卒,欲扫清王室,未敢轻动。公若有心,当乘间图之。如有驱使,即当奉命。”王允得书,寻思无计。一日,于侍班阁子内见旧臣俱在,允曰:“今日老夫贱降,晚间敢屈众位到舍小酌。”众官皆曰:“必来祝寿。”当晚王允设宴后堂,公卿皆至。酒行数巡,王允忽然掩面大哭。众官惊问曰:“司徒贵诞,何故发悲?”允曰:“今日并非贱降,因欲与众位一叙,恐董卓见疑,故托言耳。董卓欺主弄权,社稷旦夕难保。想高皇诛秦灭楚,奄有天下;谁想传至今日,乃丧于董卓之手:此吾所以哭也。”于是众官皆哭。坐中一人抚掌大笑曰:“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还能哭死董卓否?”允视之,乃骁骑校尉曹操也。允怒曰:“汝祖宗亦食禄汉朝,今不思报国而反笑耶?”操曰:“吾非笑别事,笑众位无一计杀董卓耳。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允避席问曰:“孟德有何高见?”操曰:“近日操屈身以事卓者,实欲乘间图之耳。今卓颇信操,操因得时近卓。闻司徒有七宝刀一口,愿借与操入相府刺杀之,虽死不恨!”允曰:“孟德果有是心,天下幸甚!”遂亲自酌酒奉操。操沥酒设誓,允随取宝刀与之。操藏刀,饮酒毕,即起身辞别众官而去。众官又坐了一回,亦俱散讫。

  次日,曹操佩着宝刀,来至相府,问:“丞相何在?”从人云:“在小阁中。”操径入。见董卓坐于床上,吕布侍立于侧。卓曰:“孟德来何迟?”操曰:“马羸行迟耳。”卓顾谓布曰:“吾有西凉进来好马,奉先可亲去拣一骑赐与孟德。”布领令而出。操暗忖曰:“此贼合死!”即欲拔刀刺之,惧卓力大,未敢轻动。卓胖大不耐久坐,遂倒身而卧,转面向内。操又思曰:“此贼当休矣!”急掣宝刀在手,恰待要刺,不想董卓仰面看衣镜中,照见曹操在背后拔刀,急回身问曰:“孟德何为?”时吕布已牵马至阁外。操惶遽,乃持刀跪下曰:“操有宝刀一口,献上恩相。”卓接视之,见其刀长尺余,七宝嵌饰,极其锋利,果宝刀也;遂递与吕布收了。操解鞘付布。卓引操出阁看马,操谢曰:“愿借试一骑。”卓就教与鞍辔。操牵马出相府,加鞭望东南而去。

  不得不说,罗贯中的这段描写紧张刺激,如身临其境。让人不得不佩服曹操过人的勇气和危险来临之际的沉着与随机应变。那么,罗贯中为什么要虚构这一情节呢?
  先从小说这一题材出发,(这是我受高中一位语文老师的启发)明清时期,小说的发展达到巅峰,这个时期的小说代表了当时许多普通人心中的“想象世界”。这个时期,小说主要由说书先生讲述给老百姓,一般为一人坐于桌后表演,道具有折扇和醒木,服装为长衫。为了吸引听众,说书者要善于制造悬念,以从而使其表演滔滔不绝、头头是道而又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此外,说书的内容也要跌宕起伏,紧张刺激,充分调动听众情绪和感受。事实上《三国演义》最初是说书的话本。《三国演义》话本为《全相平话三国志》。唐朝诗人李商隐有《骄儿》一诗写到:“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说明当时喜欢说书这门曲艺的百姓是非常多的。《三国演义》的受欢迎程度与其紧张刺激的情节分不开,有时候从文学角度来说,虚构部分内容,可以增加小说的感染力。比如曹操刺董卓这一部分,读者会感觉,曹操不是个普通人,是个能人。但要说是好人,似乎又和说书里的忠臣义士的形象对不上。
  此外,而三国演义这本书讲的是什么呢?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是理想主义与英雄梦的幻灭,曹操刺杀董卓是理想主义,刺杀失败是现实!
  第二个原因最有可能是真实原因,也是大多数人都认同的原因。就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
  在早期版本的三国演义(这里提到早期版本是因为《三国演义》不同时期版本的情感有区别,想要了解更多可以去看一下这篇文章)

罗贯中是尊曹的,把曹操当英雄来写的。曹操出场的描写为:“为首闪出一个好英雄,身长七尺,细眼长髯。胆量过人,机谋出众,笑齐桓、晋文无匡扶之才,论赵高、王莽少纵横之策。用兵仿佛孙、吴,胸内熟谙韬略。官拜骑都尉,沛国谯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乃汉相曹参二十四代孙。”因此,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时需要把魏武帝曹操早年的一些事迹用故事的形式全部串联起来以突出他的形象,其中罗贯中杜撰出“曹操刺杀董卓未果”这个故事不就是为了凸显魏武帝曹操的英雄形象吗?

  事实上,《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这一篇中提到的故事中,除了“曹操借王允七星刀杀董卓”、“曹操遇到陈宫”这两个故事是杜撰的之外,其他的诸如“曹操打扮成庶民逃出洛阳”、“曹操被中牟县令活捉,又在中牟功曹帮助下,被县令释放”、“曹操杀吕伯奢全家”等剧情都是有史书根据的,而即使是“曹操刺杀董卓(就是前文提到的伍孚)”、“王允在寿宴上哭社稷”这两个杜撰出来的故事,也都是有历史原型的,可以说罗贯中对于这段历史确实是融会贯通的。

后话

  既然罗贯中这么了解那一段时间的历史,那么曹操是否真的刺杀过别人呢?这里插一句,最近在读易中天老师的新书——《曹操》,这是一篇历史题材的历史小说。其中有一段情节是在张让带着宦官诛杀何进时,一个蒙面人持刀溜进了张让的住宅。没错,这个人就是曹操。我们知道他也确实刺杀失败了,因为张让正和何进在皇宫里。虽然部分情境是虚构的,但是对于历史的真实性,我相信易中天老师会充分考查史料。所以我在查找相关资料后,发现确实有人记载了这件事,只不过并不在正史之中。
  曹操刺杀张让这件事,记载在东晋史学家孙盛的《异同杂语》,并不在《三国志》等官修史料中,而是被刘宋史学家裴松之引注到《三国志·武帝纪》中。这说明曹操刺张让一事本身的可信度并不是特别地高,至少陈寿是不信的。当然也不是说正史以外的资料都是不可信的,裴注《三国志》中有很多陈未收录的珍贵的资料。我们首先来看一看原文的记载:《异同杂语》:“太祖尝私入中常侍张让室,让觉之;乃舞手戟於庭,逾垣而出。才武绝人,莫之能害。” 从裴注中我们可以知道,曹操只是私自进入了张让的屋子,但究竟有没有具体的刺杀行为,甚至他的目的是不是刺杀都很难说。当然,在易中天老师的小说中也并未提到曹操就是专门去刺杀张让的。
  罗贯中在创作三国演义时确实充分考虑了历史,但是为了达到某些目的,进行了创造性的改编和虚构。当然,其中还有许多诸如此类的情节,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会接着介绍。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
古诗文网
国学梦
虚阁网
知乎
ChatGPT